广州建立“救助联动机制” 半年送返10多名听障人士回家 |
发布时间:2023-07-09 13:52 | 浏览次数: |
很难体会,一个不识字不懂手语的听障人士,与亲人失散流落异乡数十年,背后走过多少坎坷路?为了圆他们的“回家梦”,广州公益机构通过救助管理部门织密救助网,大批社工和志愿者千方百计为流浪者铺就“回家路”。致力于服务外来人员的广州公益人尚丙辉告诉记者,对口不能言,手不能写,耳不能听的听障街友,他与团队早已练就“十八般武艺”助其返乡——引导对方模仿亲人特征、让他们“画”出记忆中的家乡、观察饮食习惯分析南北特征……蛛丝马迹,都可能是抽丝剥茧的重要线索。 新快报记者日前获知,今年以来,仅天河区尚丙辉外来人员服务中心一家公益机构,已成功促成10多名漂泊广州超过10年的听障人回归家庭。 “不到一个月,就拿到了身份证、社保卡。”“回家之后,哥哥生活得很积极,我们在端午节一起吃团圆饺子。”……记者日前回访多名返乡听障人家属,看到他们在新生活的起点上,希冀满满。 6月28日晚上,70多岁的黄老伯带着二妹和五妹一家,风尘仆仆驱车赶赴广州。黄老伯解释,一大家子从安徽赶来,是为了与失踪31年的弟弟相认。 记者见到黄老伯时,他手上攥着一张年代久远的一代手写身份证。“这是我弟弟的,他在家中排行第四,先天听障。1991年,安徽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慌乱之中弟弟突然失踪。”黄老伯回忆说,因为弟弟是听障人士,寻找过程尤其艰难,亲友都以为他在洪水中遇难了,“但我的老父亲,日夜盼着弟弟回家,直到离世前还在嘱咐我们要继续打听老四的下落。”? 今年5月,当地民警通过曾经的报警记录联系到黄老伯,询问尘封30多年的人口失踪旧案。“弟弟可能活着广州泰式抓龙筋!广州有好心人联系到镇里的公安局了。”黄老伯颤颤巍巍打了一通电话,将好消息告知大家族内的每个人。 在民警指引下,黄老伯进行了DNA采集。一个月后,喜讯从遥远的广州传来:一名被公益机构救助的听障流浪人员“黄一”,与他的DNA成功匹配。 救助黄一的正是广州天河区尚丙辉外来人员服务中心,其负责人尚丙辉向新快报记者介绍,今年3月底,黄一在朋友陪同下登门求助。“一见面,他就拍拍自己胸口,双手交叠成三角形,并用两只手指比画着‘走路’的动作。同行者向我们‘翻译’说,阿黄想找家。”? 这位年过五旬的听障老人只会写两个字——黄一,所用手语也是自创,很难通过交流获取更多线索。反而是同行者说,两人多年前在拾荒时相识,一直结伴互助。最近,黄一看见有其他听障人通过尚丙辉团队成功找到亲人,他也想试试。 看似毫无头绪的寻亲,对于有强大后援的尚丙辉团队而言,并非难题。“我们就像是广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前哨’,可以委托站内通过一系列高科技的比对查询寻找突破口。”尚丙辉带黄一完成了DNA样本的采集,同时通过多个开通寻亲功能的社交网络平台发布了他的视频广州小熙抓龙筋。“在视频镜头前的黄一,归心似箭的心情溢于言表。他尽管忘了来自何处,怎样来到广州,但不断重复手语里‘爸爸’的动作,模仿爸爸一瘸一拐的走路模样,看得我们又好笑,又心酸。”! 今年5月,通过更先进的“祖籍鉴定”法,黄一被确定是安徽、河南一带人氏,在尚丙辉团队和安徽警方联动下,他终于与合肥的亲人“视频见面”。“弟弟,弟弟,终于找到你了!”视频联通那一刻,远在合肥的黄老伯老泪纵横,“他叫阿明,他是我弟弟阿明!”? 只不过,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6月29日上午9时,黄老伯赶到尚丙辉工作室时,却发现弟弟阿明已被警方带走配合调查一宗电动自行车电池遗失案件。 “听障人士耳不能听,口不能言,与流浪的健全人相比,他们谋生更加不易,很容易误入歧途。”尚丙辉说,“阿明们”的寻亲之路障碍更多。尚丙辉及团队社工认为,努力促成听障人员成功回家,他们才能在家人的温情中走出新路、获得新生,避免因漂泊流落引发风险,甚至危害社会。 一直与尚丙辉团队联动的广州市救助管理站有关负责人介绍,阿明的情况较为“特别”,但也反映出流浪听障人士的生活现状和寻亲难题。 从过往案例看,为听障人士寻亲主要通过三种方法:人脸识别比对;通过DNA比对或祖籍鉴定来确定;通过手语翻译与听障人士交流,根据他们的记忆圈定其“来处”。“流浪人员提供的家庭信息,是寻亲能否成功的重要依据。”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以过去一年为例,通过尚丙辉团队求助的寻亲听障人,绝大多数没有身份信息,认字不多,手语不规范,既不知自己姓名又不知籍贯所在,“他们的真名实姓,大多是找到家人后才被了解。”? 有困难,就要想办法,尚丙辉团队在多年“实战”中摸索出不少经验。“对于地域指向不明的,我们一般先从南方、北方的大方向定位。”团队社工李浩天说,他常常根据我国南北饮食、风俗、自然风光等一系列地域特征罗列出信息,然后一一与求助人比画交流,搜罗有效回应。 任何细节都可能是寻亲的突破口。比如,引导听障人士回忆家乡任何人名、山水形状,甚至坟墓建造特点等等。“总之,救助团队会像侦探一样,抓住任何蛛丝马迹,然后发布到网络查询,收集线索。”尚丙辉笑着说,今年3月,一名听障流浪人员画出自家房后墓地,其独特的外形立刻引起志愿者关注,并循着这条线索,成功找到该名流浪人员的家人。 同时,不管求助听障人士记不记得个人信息,尚丙辉团队都会依托广州市救助管理站搭建的“全国交流、省内互享、市内共享”的寻亲资源共享平台展开快速比对查询、人口数据模糊查询、DNA指模信息比对、智慧寻亲、流出地协查、救助系统推送、传统纸媒公告、网络媒体等路径多管齐下,提高寻亲成功率。 坚持梳理方法、不断积累经验……今年以来,广州市救助站联动尚丙辉团队广州小熙抓龙筋,接二连三促成超过10宗听障街友成功认亲。 今年6月15日,离家18年,在广州以拾荒为生的40岁听障青年陈小东,在尚丙辉工作室顺利与父亲、哥哥、妹妹“网络认亲”。认出哥哥的一刻,小东情绪突然爆发。他从腰间不起眼的随身包中掏出一叠现金,对着镜头流泪,喉咙里发出低闷的“啊啊”声。“他想告诉家人,自己能挣钱广州小熙抓龙筋,不会成为负担。”尚丙辉一边安抚,一边对着屏幕解释,“你弟弟与亲人失散多年,没有人知道他遭遇过多少辛酸事。”。 为小东寻家,尚丙辉团队花了大约半年时间。最初,和阿明一样,没读过书的小东只会写出“陈小东”三个字。在社工和志愿者的耐心引导下,小东比画出一些指向家乡、亲人的关键信息。“他小时候最常吃的是馒头,所以大致推测小东是北方人。”尚丙辉找来致力为听障人士寻亲的“酱油寻亲志愿服务队”广州分队志愿者,让小东看图片、画图,与他进一步沟通。最终,大家为小东梳理出一个方向:小东的家乡冬天积雪大约20厘米厚,主食吃馒头,地里庄稼套种黄豆,各种信息符合河南一带地貌风俗。 “我们的‘队友’遍布全国各地,只要有方向,信息便会大面积扩散,当地志愿者通过走访很快能锁定寻亲人员的居住地。”尚丙辉笑着说,小东正是被千百名志愿者接力“筑路”,一步步送回到亲人身边的。 类似小东这样的寻亲故事,团队成员随口就能举出好多例子:根据“只吃牛肉、羊肉”的饮食习惯,往宁夏方向成功为一名听障流浪人员寻回亲人;根据求助人提供的5个“同学姓名”,锁定他曾经入读特殊学校,顺藤摸瓜找到求助者父母…? 对于长期寻找失散成员的家庭而言,双方普遍失散于信息并不发达的时代,导致许多家庭因毫无头绪而放弃。尚丙辉强调说,当前,资讯、网络信息、人脸识别、鉴定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寻亲的家属不妨到派出所录入DNA,有了“双向奔赴”条件,更多家庭就能更快团聚,哪怕身体有障碍,难度也相对缩小。 “无论为听障人士寻家有多难,团队扶危助困永远在路上,只要社会有需要,我们都会坚持做下去。”尚丙辉表示,回家是听障人士圆梦的终点,但作为救助团队,他们的工作还没有结束。 过去一年,尚丙辉外来人员关爱服务中心承接了广州市救助站“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联动机务项目”。在项目推动下,尚丙辉采用“社工+志愿者”模式,通过街面救助、巡防帮助街头流浪人员,并为流落异乡的听障人士铺设回家之路。 “对部分流落异乡又身份不明的听障人士来说,他们日常能通过拾荒或打散工自给自足。但我们仍然鼓励他们回家。”尚丙辉认为,只有回到亲人身边,取得身份认证,国家对残障群体的兜底保障政策才能落实到个体。“他们在老家有了生活保障,就不用外出拾荒。身份信息经过数字信息录入,也能预防二次走失后及时找回。”? 那么,去年回归家庭的听障人士过得怎么样?端午节当天,尚丙辉收到好几名曾经帮助过的听障人士家属打来的视频电话。尚丙辉欣喜得知,回归家庭后,这些听障人士自内而外焕然一新。“有人因为自己的经历自发劝导其他听障伙伴到工作室求助,也有人迅速融入家庭,重拾失去多年的家庭温暖。”。 在视频中,尚丙辉看见小东正与一大家子吃粽子、饺子,“两代人把小东拥在中间,透过屏幕向我招手说‘谢谢’,我眼眶都湿了。”? “哥哥回家后很开心,平时在家里帮着做家务,主动和侄儿、外甥玩耍,现在他是家里的孩子王。”小东的妹妹对新快报记者说,小东回家后,广州市救助站还帮忙对接了当地民政部门和派出所办理哥哥的证件,“回家不到一个月,他的身份证、社保卡就已经办好,也用回了原来的名字。”看着哥哥脸上的笑容,陈小姐和家人都倍感欣慰。 对于仍在配合调查的阿明,此时的尚丙辉从“铺路者”转换为“守护者”。“阿明的家人赶来广州但未能与之团聚,他们虽有遗憾,但仍放下心来。”? 6月29日下午,黄老伯一家在尚丙辉工作室与社工握手道别,“家门会一直为阿明敞开,我们先回去收拾出他的住处,安心等待弟弟回来。”?天河区抓龙筋工作室 |
上一篇:广东高校新增102个本科专业要不要选?
下一篇:广州一龙舟队全是富婆?当地回应 |